11月7日14:30,晋中信息学院ST报告厅座无虚席。晋中信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名师大讲堂邀请国家级非遗山西苏氏琉璃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苏永军,带来《琉璃光韵·苏式琉璃的淬炼与传承》专题讲座。艺术传媒学院260名师生“沉浸式围观”,在火与土的共舞里,完成一场跨越500年的青春对话。

一眼千年:山西琉璃的“色彩史诗”
苏永军老师以“穿越千年的那道光”开篇,从西周青铜冶铸的意外亮泽,到北齐三彩、元珐华的釉色流转,再到大同华严寺鸱吻、故宫九龙壁的皇家气象,系统梳理了山西琉璃“黄、绿、蓝、紫”的色彩谱系及其在建筑史上的璀璨坐标。
这些色彩不仅在琉璃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建筑史上也占据了璀璨的坐标,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苏永军老师的叙述中,师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古代工匠们在火与土的交融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矿物质,创造出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琉璃艺术品。


失而复得:在窑火中重拾“碎落的珍珠”
“很多配方只剩一句口诀、半页残卷。”苏永军回忆,为了恢复失而复得的技艺,在当代重焕神采。他与师傅共同“追逐窑火的足迹”,深入探访古窑遗址,详细记录了升温曲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实验,他们最终成功地使众多装饰性构件在现代窑炉中得以复生,重现了古代陶瓷的辉煌。
他们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成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技艺。在他们的努力下,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得以传承,新一代的工匠们也能够通过这些详实的记录,掌握那些曾经濒临失传的技艺。


守正创新:从皇家供瓦到世界舞台
讲座核心环节,作为明清北京皇家供瓦基地的技艺传人,苏永军结合自身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专业积淀,从琉璃的熔融淬炼工艺讲到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师生系统解读了苏式琉璃的千年传承密码,让这门“火与土共舞”的古老技艺在青春校园里焕发光韵,助力学子们触摸非遗匠心、厚植文化传承意识。
在2018年首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非遗代表团通过精湛的表演与展示,将苏氏琉璃的技艺展现于全国观众面前,使得这门“火与土共舞”的艺术首次在国家级舞台上广为人知。此后,苏氏琉璃走出舞台,走进校园、面向公众开展技艺体验活动,使得传承不再局限于师徒相授,成为大众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记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国际上的绽放,蓝海云国际制作团队拍摄的短片《苏氏琉璃的传承与创新》经美联社、彭博社等国际媒体传播,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触达1.25亿海外受众,罗马尼亚报纸《Occidentul Romanesc》更以大篇幅将其与本土黑瓷对比,探讨其跨越国界的艺术价值与环保理念。从国家级舞台的亮相,到贴近大众的体验传承,再到走向世界的文化对话,苏氏琉璃以“活态传承”诠释着非遗的生命力,在时光流转中续写着“窑火不灭,文明不息”的传奇。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苏永军老师凭借其精湛的技艺知识和生动的讲解,为晋中信息学院的师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苏式琉璃之窗。学生们普遍反映,此次讲座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山西琉璃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晋中信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平台,始终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此次“琉璃光韵·苏式琉璃的淬炼与传承”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师生对琉璃艺术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也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活动的丰富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非遗中心将继续与苏氏琉璃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紧密合作,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融合的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