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跟随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山西大学“深造”

发布时间:2016-11-24阅读数:

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在山西大学开班一周之际,三晋都市报记者走进该校文科楼教室,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们共同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设计课。

此次培训分为剪纸绘画培训班、布艺织造培训班,聘请了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导师、非遗大师和相关文化学者担任培训教师。

学员直呼受益匪浅

“嗯,这个创意不错”“你再重新构思一下”……当天下午2时30分,在剪纸绘画培训的课堂上,老师开始逐一辅导学员们进行创作、设计。

走至孝义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赵宝仙身旁,这位老师轻轻拿起一幅刚刚剪好的作品“三羊开泰”,点评道:“上半部分挺好,不过这个羊角也就是头部和身体的比例可以再拉大一些,而且头部有点像兔子了,你再找找形儿。还有,让羊的腿再变短点儿,会更漂亮的。”

跟随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山西大学“深造”

“作为传承人,如果仅仅教给徒弟如何剪,那只算是简单的技艺学习,按样子剪完就算出师了,是非常可怕的,和机器无区别。其实,传承人更为重要的责任是传授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播地域文化及中国文化。再者我们必须创新,否则就是原地踏步!”感悟颇深的赵宝仙说,虽然刚刚开课一周,就已感觉受益匪浅了。

她接着讲道,老祖宗留下的老图案都是有依据的,“我从小就听奶奶说一些与剪纸有关的俗语,如‘拉的爷爷把的花,祁县太谷头一家’,后来才了解到其深厚的晋商文化,还有一句话叫作‘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的米和面’ ,说明那儿的有钱人多啊。 爷爷即指羊,象征着吉祥、财富,当时的人甚至将其奉若神灵,人手里拿着牡丹花或莲花,象征荣华富贵”。

跟随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山西大学“深造”

在教室一角,今年75岁的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非遗大师段改芳老师也在悉心指导着学员,一会儿用铅笔修改着剪纸稿样,一会儿帮着琢磨创意,“这个太具象了,什么都想表现,就显得凌乱了”“石头部分可以设计得艺术化一些”“把太阳和柳枝拿掉会更具表现力”。

满头银发、和蔼可亲的她告诉记者,通过诸多观察,她发现一些学员的作品缺乏缜密的创意与设计,便建议对方将自己的灵感、思路及时记录下来,写出创意方案,会产生一定的提升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现实元素与象征性的图案结合起来,作品含义会更加丰富。

跟随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山西大学“深造”

随后,记者又来到相邻的布艺织造班旁听,同桌分别是绛县的李银蝉、芮城的任淑娥,“通过此次培训,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确实很受益。这一个月期间,我们还会到山西博物院、太原美术馆、山西民俗博物馆(太原文庙)、太原南宫古玩市场、太原雕塑创意产业园区等处作观摩交流。”课间休息时,她们一边说着,一边取出手机,给记者看之前制作的布老虎的图片,“将来我们也要继续多学习多创意,设计出更具实用性的作品,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中”。

思想火花竞相迸发

山西大学长期致力于我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非遗保护的研究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该校副校长杨军介绍说,这项研培计划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实施,山西大学作为承办方已顺利完成首期试点培训,并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进入正式的普及培训阶段。

此次开办的两期培训为剪纸技艺班、布艺织造班,这些手工技艺是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广灵染色剪纸、中阳剪纸、静乐剪纸、炕围画以及上党堆锦、高平绣活、布老虎(黎侯虎)、潞绸织造技艺、滩羊皮鞣制工艺等。

跟随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山西大学“深造”

“该计划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希望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表现力、设计制作以及衍生品开发等能力。长期有效地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系统培训,能够将中国的工匠精神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杨军这样讲道。

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表示:“开办这样的培训班,意义就在于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即大开脑洞,以此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形成一种真正的传承、发展动力。”

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伊宝老师说,此前根据我省非遗项目的总体情况、传承人群的现状和前期的调查研究,确定此次培训以剪纸绘画和布艺织造为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开阔传承人群的眼界,并提升其技艺,从而自觉地夯实保护传承的基础。

“你注意到了吗?研培计划的名字中间有一个‘群 ’字,这与以往有所不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史宏蕾博士说,正如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所讲,将传承人的概念拓展至传承人群,意在让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的传承人的传承。大家可以在班上学习交流,回去后仍可以相互切磋,回顾学校里接触到的各种新的观念和知识,激发思想火花,形成新的创意。

史宏蕾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前不久她刚从上海参加完培训,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成为我省拿到此证的第一人。

相关链接

剪纸绘画、布艺织造培训开班!

本报讯(记者 李尚鸿)11月10日,由山西大学承办的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剪纸绘画、布艺织造培训班开班。培训班为期一个月,每班学员60人,共计120人。

举办此次培训班是省文化厅和山西大学坚持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培训课程设置科学,既有专业基础课和设计课,还有鉴赏课和衍生品开发课,目的在于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发现和挖掘生活之美、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之美,更好地将美融入作品,带进生活。

面对众多学员,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中夏谈了几点希望:“希望大家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真正学习掌握此次培训安排的学习内容,使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知识和传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传承能力、审美意识和技艺水平;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共同搭建起学习交流的桥梁,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随后,举行了首期试点培训学员荣获“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入选奖”颁奖仪式,与会领导为首期试点培训班的20名学员颁发了奖状证书。该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学员的参训热情。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已经建立起了四级名录体系,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四个批次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评审,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确定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

山西省文化厅组织了四个批次的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评审,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03项、保护单位723个。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市级名录项目1534项,县级名录项目4010项。

同时,我省参加了文化部共组织的四个批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现有国家级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人,已去世8人;山西省文化厅共组织了四个批次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15人、市级传承人1855人、县级传承人3502人。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我省选派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多批次、多门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例如,仅2015年就选派60多名传承人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办的传统服饰、雕刻、工艺美术培训班。

2016年,根据文化部、教育部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我省共举办五期普及培训班,300名来自髹饰技艺、烧制技艺、雕刻技艺、剪纸绘画的传承人群将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的主要课程:

剪纸绘画培训班

文化艺术理论课

非遗保护现状与趋势

国学与文化传承

古代技术中的艺术

传统工艺美术鉴赏

中国剪纸艺术概述

山西剪纸艺术的地域特色

设计基础

线描、传统工笔画技法实践

工笔画图形在剪纸中的应用

传统图案题材在剪纸中的再创作

综合材料在现代剪纸工艺上的应用

剪纸创作

现代剪纸的设计与创作

布艺织造培训班

文化艺术理论课

非遗保护现状与趋势

国学与文化传承

古代技术中的艺术

传统工艺美术鉴赏

中国服装艺术概述

山西布艺的地域特色

设计基础

素描基础、色彩基础、产品速写

形态塑造学

文化创意与产品媒体推介

布艺基础

新材料与布艺技艺

综合材料观念艺术的创新思维培养

注:除以上基础课程以外,还设有综合创作、观摩交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