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明老先生今年65岁,是山西省太谷县著名秧歌演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7年以小戏《偷南瓜》参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
太谷秧歌主要以农村生活、民间、传闻故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太谷人,孙贵明先生从小就喜欢戏曲,一生中老先生也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好,虽历经很多波折但他为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扬兢兢业业贡献了一辈子。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家人”民间艺人寻访行动团在走访孙老先生之前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团队所有人都在积极商量着行程路线、采访提纲以及视频拍摄,赵伟同学是团队中比较腼腆的小伙子,但是因为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感兴趣,所以也主动参与到此次行动中。7月10日下午,我们拜访了孙贵明老先生。按响门铃之后为我们开门的便是老先生。老先生虽然被流水般的岁月无情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但是他眼睛依旧是那么有神,整个人非常精神矍铄。
老先生认真讲述自己的秧歌生涯
孙老先生耐心的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唱,喜欢戏曲,但是当时机会很少,没有条件去做,只能是个爱好。1978年县政府组建秧歌剧团,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虽然自己当时已经25岁,可能错过了学习秧歌的最佳年龄,但我就想大胆尝试一下,就这样在经过考试和审核之后我加入了剧团。从此,我就与剧团的老师和学员一起学习和研究,每天辛苦的训练,在各地进行演出。但是好景不长,1984年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到了1987年面临解散的危险,当时大家都非常失落,一个是因为坚持了9年的职业生涯要结束,一个是因为以后该何去何从。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我都在寻找其他出路,也联系好了在农机五金厂上班,但也就在此时,一个继续开始唱秧歌的机会又来临了。太谷县有个铁锹厂效益不错,厂长想投资组建一支私人秧歌剧团,于是我又开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之后,我也辗转过其他私人秧歌剧团,虽然历经波折,但最终都坚持下来了。”
早已泛黄的手稿写满对秧歌的热爱
在谈到太谷秧歌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时,孙先生显得比较激动和心潮澎湃,2006年我们开始申报非遗,准备各种申请资料,县政府和所有剧团的成员都在努力,大家加紧排练备战非遗。在准备充足之后,2007年我们前往北京参加展演,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久久都不舍离去,当时对我们的震撼非常大,感受到辛苦付出之后的收获和赞赏是多么美好。终于,在2008年太谷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0年太谷秧歌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在北京演出,上半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秧歌的魅力,下半场是北京交响乐团和山西省歌舞剧交响乐团联合演奏的《太谷秧歌交响曲》,这种相互结合的方式是史无前例的。
孙先生在采访的最后有些愁眉不展,因为目前太谷秧歌的传承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专业演员年龄都较大,五十多的居多。说到这点,老先生表情凝重的对我们说:“现在唱秧歌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演员都需要扮演十几岁的孩童,虽然演唱和表演都非常棒,但是毕竟没有那种孩子的灵气,所以传承真的面临危险。现在的小孩子们都不愿意学,太谷秧歌用太谷方言演唱,小孩子普遍不会说太谷话。”面对这种境况,孙先生认为现在的太谷秧歌应该创新,作词、作曲以及演唱都可以创新,另外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作者:赵 伟 摄影:史 恺 编辑:zhuo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