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访谈录

首页 >> 拾遗记 >> 访谈录 >> 正文

【拾遗记】岁月沧桑处 淡淡书气香——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发布时间:2018-04-18阅读数:

拾于心,传于行,一段寻迹走访,一次心灵感悟。4月13日,艺术传媒系“拾遗记”专项服务队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感受她那一份执著的沧桑,静听她的那一段书香故事。

徜徉昭馀古城 又见“对蒙轩”

祁县古城南街,走不到两百米,便是“何家大院”,县人称“何大门”。何家是晚清以来祁县城内的第二大财主,商号广布四海,资财达1000万两,从业者达数千人之多。何家大院在规模上是仅次于乔家、渠家后的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三者建造时间相差无几,装饰艺术也不相上下,只是何家的院门今天已经不存,整个大院也被人分占居住,数百年来也未曾修葺,显得微微有些颓废。

【拾遗记】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图片1:沧桑变迁

进何家院门,是由西向东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北是两座楼院。西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以过厅分隔,北楼即是主楼,也就是何家藏书楼——“对蒙轩”。

【拾遗记】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图片2:又见“对蒙轩”

弃举子业 坚持藏书刻书

“对蒙轩”的主人何遵先,是光绪年间的恩贡生。祖父斯盛,曾官大同教谕,所以何遵先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后来困迹科场,久不得志,索性就“弃举子业”了。他雅好金石,殚力收书,至十万卷,所以腹笥深厚,同侪多不能及。据说何遵先掌管着何家的家业,多少商业上的事都需要他操心,难能可贵的是,经商之余,他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藏书刻书上。

【拾遗记】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图片3:淡淡纵流年

“对蒙轩”最有名的藏品,当然要数宋本《昌黎先生集考异》,可是除此之外,其他珍贵古籍还有很多,宋本《大广益会玉篇》和《白虎通》,诸如明初经厂本《少微通鉴节要》、明万历刻本《宝颜堂秘笈》(六集全本)、清遂初堂原刻初印本《亭林遗书》之类的善本还有很多。

岁月变迁 星散衰落

清民鼎革,抗战军兴,何家后人星散各地,家道逐渐衰落,大院有些房屋卖给了外姓人,住户增多,藏书楼也无人看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个小孩子经常爬上楼,从窗户钻进对蒙轩里,拿几部书出来,给一个买祁县特产“贾令熏肉”的老人用作包装纸,换点肉吃。经年累月,不知“对蒙轩”中有多少珍本古籍经过了这样的毁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从窗户里钻进去拿出书来用,直到后来,祁县文化馆的王又生先生在买肉时发现,包书的纸竟然是很有价值的书,才顺藤摸瓜,发现了“对蒙轩”这个宝藏。最后,王先生等人建议县政府出面,和当时何家后人何晓楼先生商量,将书捐献给文化馆。

【拾遗记】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图片4:星散往事中

关于何遵先的一切,颇为朦胧,说起来,也有点奇怪,他藏书万卷,却不用藏书印,焚膏继晷地读书、编书、刻书,却从不写些序跋;偶尔在他的书中找到一两张纸条,也绝不见他落款。他只活了五十歲,除了“戊戌六君子”之一闻喜杨深秀给他写的墓志外,目前我们没能找到一句关于他的记载,遍翻和他同时代的晋中文人的文集,竟然连首唱和的诗都没能找到。

【拾遗记】走进祁县何氏“对蒙轩”藏书楼

图片5:依然是书香

(撰稿:张烜玮 陈慧娴 摄影:朱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