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访谈录

首页 >> 拾遗记 >> 访谈录 >> 正文

【拾遗记·特辑】繁华尽处 良工匠人——“拾遗记”寻访行动队上海行

发布时间:2018-05-17阅读数:

“白相城隍庙”,从豫园出来,漫步在城隍面景区,体味上海老城厢的民风民俗,感受数百年历史积淀的上海本土文化,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上海城隍庙有条街道,各式各样的民间艺人群聚在一起,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们。5月7日,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来到这里,寻找艺人坚守一生手艺和生命轨迹。他们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民间艺人,是我们“拾遗记”之旅真正要寻访的人。

【拾遗记·特辑】繁华尽处 良工匠人——“拾遗记”寻访行动队上海行

图片1:看“西洋镜”乃上海百年记忆也

作为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有放大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因为最初的画片多为西洋片,所以叫西洋镜。因为西洋镜利用的是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才显得有些神秘。一个头戴西瓜皮帽,身穿长袍马甲的先生站在西洋镜旁边,大声吆呼,吸引来一群怀着好奇心的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围在四周争抢着。如这样的小店铺在这里还有很多,为了艺术和民俗,在这里日复一日的坚守。

【拾遗记·特辑】繁华尽处 良工匠人——“拾遗记”寻访行动队上海行

图片2:拈花开慧眼 指掌压丹青

指掌画又名指画,也叫指头画、指墨,是用手指头画的中国画。作为一门濒临灭绝的技艺,始于盛唐,兴于大清。它以手代笔,蘸墨作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刘刚老师把这种技法延展,连胳膊、肘部,也能用来作为笔触,神乎其技矣!

来自江西萍乡的指掌书画艺人刘刚以手代笔,为南来北往的游客表演着这门绝技。数十年如一日的历练,刘刚老师的笔触细腻多变,豪情处泼墨挥掌,转折处以及细部用指甲或牙签着墨勾勒,线条如鹅毛舒展。作品的整体观感,光影明暗辉映,层次分明,画韵抑扬顿挫,美不胜收。

【拾遗记·特辑】繁华尽处 良工匠人——“拾遗记”寻访行动队上海行

图片3:打银 一门绝活

打银曾是民间的传统绝活,历史上也诞生过几多显赫的银铺字号,如今早已风光不再。这个古老的行业,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以前,黄金尚未盛行,民间婚嫁、满月等,多以银器首饰为主。农村女孩的首饰都是要找传统打银匠手工精心打磨。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很难像它们是经过多少道工序加工出来的,这个过程又需要打银匠多少耐心、多少技巧。现如今,这种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少见,不过在乡村的庙会上,还能看到手工银匠的身影,他们的旁边会聚集好多年轻人围观,“嘭嘭嘭”,铁锤敲打着银块,发出铿锵的声音,一手拿着榔头,一手钳着银块,把银块打成扁的、方的、长的。从一块看不出形状的银块,到精美的手镯,项链,戒指,所有工序都纯手工完成,还包括设计、刻花。点点的银光宛若星空般绚烂美好,让人不禁佩服打银师傅的专注力和耐心。

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是必须穷尽一生磨练的技能。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偷拍永远比摆拍来的自然生动也更真实。行走在城隍庙中,眼前划过摊主的笑容和他们在讲解自己摊位物品时的眉飞色舞。可以说他们是在为生计奔波劳累,可转念想想,如果不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又怎能让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同样的地方重复同样的事情。 他们热爱自己雕琢的物件,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传承、创新。是他们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

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是必须穷尽一生磨练的技能。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偷拍永远比摆拍来的自然生动也更真实。行走在城隍庙中,眼前划过摊主的笑容和他们在讲解自己摊位物品时的眉飞色舞。可以说他们是在为生计奔波劳累,可转念想想,如果不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又怎能让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同样的地方重复同样的事情。 他们热爱自己雕琢的物件,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传承、创新。是他们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