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访谈录

首页 >> 拾遗记 >> 访谈录 >> 正文

【拾遗记·特辑】画魂铜魄 秉承仁心——“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杭州行

发布时间:2018-05-24阅读数:

铜器历来都被称之为国之重宝,它的制作对象是帝王或者重臣,国家有大事的时候都要用青铜作为礼器,是帝王贵族专用,后来才慢慢有了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直到民国早期的一则记录片中,还有这有一段珍贵的历史镜头:绍兴民间嫁女、十里红妆。吹着金闪的黄铜喇叭、扛着鸳鸯戏水的铜盆、福寿万年的铜炉、喜上眉梢铜烛台、早生贵子包铜樟木大箱……5月11日,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来到了杭州市一条有名的老街——河坊街,而这条街上隐藏着一间全铜的宅子,那便是朱炳仁大师的江南铜屋了。

【拾遗记·特辑】画魂铜魄 秉承仁心——“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杭州行

图片1:熔铜下的一树一菩提

我们对铜的记忆从未忘记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朱炳仁铜」就是最好的例证,传承国内最老的国家非遗铜器老字号,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它的第四代传承人则为铜艺领域唯一的国大师朱炳仁。

作为清同治绍兴“朱府铜艺”四代传人,铜雕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朱炳仁独创发明了“无墨可控”的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

新流派,造就出的一种新的美学、视觉、艺术概念,是对世界已有的艺术流派的一种颠覆。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炳仁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让铜雕成为一门世界认可的国际级艺术品类。

【拾遗记·特辑】画魂铜魄 秉承仁心——“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杭州行

图片2:传承与创新的铜艺之美

早在120年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就创立了“朱府义大铜铺”,虽然出售的是手工制作的铜制汤勺、酒壶、手炉等生活用品,但都精雕细琢:铜盆上雕刻鸳鸯戏水、铜锁上雕着福禄寿字样、香炉上浮雕佛经等。由于做工精良、经营有方,生意越来越红火,到第二代传人朱宝堂时铜制品远销京城,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因战乱等原因,铜在当时属战略物资,不得用于私人生产,祖业无奈地在朱炳仁父亲手中中断了。在无铜可做的年代,朱炳仁从7岁起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似在冥冥之中为将来“朱府铜艺”的光大做准备。

【拾遗记·特辑】画魂铜魄 秉承仁心——“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杭州行

图片3:千年工艺 百年传承

作为百年铜艺世家,它的工艺被代代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众所周知,老祖宗的铜器制作都需要模具的浇筑,然而一次偶然的大火,却让朱炳仁突破传统工艺的束缚,开启了青铜文化以外的一种艺术新模式,熔铜艺术。这种流畅的、自然的美,通过对不同方向、速度、温度的控制,让铜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流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肌理和结晶。因此,这样而成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孤品。

【拾遗记·特辑】画魂铜魄 秉承仁心——“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杭州行

图片4:江南铜屋 铜的海洋

未来,铜艺将更以无尽的创意热情,继续引领华人铜艺术品世界的拓展步伐,在海内外发扬传承着文化与艺术的人文气质,以超越寻常的姿态谱写一份铜艺术之歌,在技法难度中挑战极限,于材质延伸边界里寻求突破,精准诠释中华大美的同时,更以艺术手法融入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让经典文明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重生。

撰稿:梁永乐 摄影:朱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