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访谈录

首页 >> 拾遗记 >> 访谈录 >> 正文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发布时间:2018-05-24阅读数:

手工艺人带你穿越时光,志愿者们带你走进惠山,深入手工艺人的工作生活,看到他们不一样的色彩,才真正让人觉得,民间文化得以传承离不开世世代代手艺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惠山,了解风情,可谓:访惠山古镇,赏民间艺术,析传统文化,护匠心精神,5月14日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来到无锡继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 ——“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图片1:惠山艺人巧手捏万象

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昔日的惠山街因泥人而增色。而泥人业又因惠山街的繁华而日益兴旺。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氛围,使惠山泥人与惠山街结下了不解之缘。泥人,作为流传于民间的特种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实际上已经成了介绍惠山、认识无锡,传播无锡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惠山泥人,显得更加立体风韵,引人驻足。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 ——“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图片2:神秘的双重身份

现在的惠山泥人,俨然已经有了双重身份,一是旅游纪念品,二是手工艺品。在惠山古镇的泥人店里,每家都有几十上百件用泥做的阿福被陈列在展柜里,胖乎乎圆滚滚地用统一的招牌微笑示人,手里抱着寿桃,元宝。他们被来自各地的人们带回各地去,正是它独特的风味,让有着不同审美的不同人群在不同的地点,被毫无二致的接纳。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 ——“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图片3:浓郁民俗文化 熏陶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在浓郁的无锡民俗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举一例来说,深受人们喜爱的《泥春牛》,就是在满足农民盼望庄稼丰收的良好愿望中出现的,因牛身上绘有青黄两色,而青黄两色正是象征着庄稼的苗壮叶茂,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因此成为春节里销路最大的产品之一。过去农村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话“摸摸春牛头,种田不用愁,摸摸春牛脚,种田种得发”。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 ——“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图片4:传承传统工艺 注入新鲜血液

惠山古镇里开着一间“缘泥坊”,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80后的年轻夫妇,工作室里所有的泥人都是小夫妻俩自己捏,塑,彩和自己创作出来的,这种民间文化还能在年轻人的手里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前来工作室的人还能亲身体验一下捏泥人的乐趣。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形象在年轻人手下呈现的时候,是多么令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啊。

【拾遗记·特辑】锲刻经营苦巧手 泥塑粉饰夺天工 ——“拾遗记”寻访行动队无锡行

图片5:要用作品讲道理

传统手工艺大师喻湘莲说:“很多东西语言表达不出来,文字更是写不出。把东西留下来就好说话了,你一比就比出来了。”她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徒弟每周休息一天,但她一天不休,抓紧所有时间完成作品。美术教育家王木东说“所谓传承,不能只按照师傅的做。”也许喻湘莲的话印证了王木东的话,她说,“我已经是跳跃式的教学了,以前这一个动作要教两个月,每个人每天要做上两碗。现在只要大调子不变就行了,他们做出来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像我,每个人的手不一样,东西就不一样,也不用百分之百像,只要那个意思就行了。”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手工艺人的技艺成了需要挽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手工艺人,实现手艺的有效传承,不然手工艺难以变为财富。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惠山泥人的手工艺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撰稿:王子菲 摄影:朱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