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

田野

首页 >> 拾遗记 >> 田野 >> 正文

非遗纪录片《晋韵弦情》杀青(附创作手记)

发布时间:2019-03-12阅读数:

非遗纪录片《晋韵弦情》杀青(附创作手记)

近日,由郭妮丽老师执导,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参与创作的晋剧四大件制作技艺纪录片《晋韵弦情》正式杀青。该片全长20分钟,拍摄时间历时半年,先后走访多位艺人,忠实地记录了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四大件制作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从艺求道的经历。今转揭如下,并附郭老师与学生刘品言创作手记,以飨同好。

《晋韵弦情》创作手记

郭妮丽

第一次接触“非遗”时,是在我读书时代,那时,导师带我去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了解一些非遗项目,泥人、扳不倒、剪纸、民居建筑,琳琅满目,一些非遗传承人年过花甲,他们的手艺是从上一辈传承而来,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已不太喜欢学这些了。或许一些手艺并没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当时心里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百年之后,有谁知道这些手艺鲜活地存在过?

《晋韵弦情》的创作目的,就是记录身边的非遗,根据自己的能力,努力把片子做好。这部小记录片由我和学生秦靖权、刘品言三人共同完成。摄像机是借的,旁白是找学生杨晓雄录的,可以说我们在创作之初组建了三人的小团队后,只有笔记本电脑了。拍摄之初,我对晋剧四大件的了解微乎甚微,我开始在网上查资料,到乐器厂学习、逐步认识并熟悉每件乐器。听说墩坊村有庙会,我和秦靖权带着摄像机去拍摄,借此机会向剧团四大件演奏艺人学习。学习四大件不应该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把学习资料也发给两位学生,给他们安排一些看似无效的工作,实际上是想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

片子的拍摄是在2018年的6月份,直至2019年1月才完成后期剪辑与制作,这个时间跨度确实过长了。一方面原因是我们三人各自有课,只能利用课程结束后的共同课余时间才能聚在一起做剪辑,所以说,一个影片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身后是一个学校的支持。当我锁定这次的拍摄内容为晋剧四大件后,王书豪老师多次积极引荐并协助拍摄,配音方面也得到了王德照老师的帮助,录音也是在程海老师的无私相助及学生们的通力配合下完成的,文稿撰写则得到了高培月老师的鼎力相助,再次向诸位老师及同学表达感谢。

非遗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会占用很多的休息时间,虽说辛苦,但看到纪录片的制作完成也会很有成就感,不论好坏,它承载了我们的曾经努力。希望通过影片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非遗,从非遗中了解我国更多的博大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晋韵弦情》创作手记

2015级动画专业 刘品言

对我而言,这部片子的拍摄这是个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这是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有的看法。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我们和被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并且坦率地与我们沟通,让我们处在轻松的状态中。对于纪录片的拍摄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在拍片时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让我们手忙脚乱,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刻。从开始拍摄纪录片以后,我学会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展现各种东西的特质。我所理解的团队合作,就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始终会这么想,大家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