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研学

首页 >> 博物馆 >> 研学 >> 正文

指尖上的非遗传承——金穗承秋韵·麦秆绘金秋

发布时间:2025-09-29阅读数:


9月26日,晋中信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指导学生社团云梯非遗传承社,以“金穗承秋韵·麦秆绘金秋”为主题,打造了一场麦秆画沉浸式体验活动。山西省省级非遗项目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王峰老师亲临校园,带领学子们以麦秆为笔、匠心为墨,在方寸之间勾勒出金秋的诗意画卷。


 技艺介绍:麦秆上的千年诗行

麦秆画,这门起源于隋唐的民间艺术,以田间麦秆为原料,经蒸煮、刮平、剪贴、熨烫等数十道工序,将平凡的农作废弃物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其色彩自然质朴,纹理细腻如丝,题材涵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被誉为“指尖上的田园诗”。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峰老师深耕麦秆画技艺三十余载,他的作品等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他现场展示了麦秆的“魔法变身”:从金黄麦秆到薄如蝉翼的贴片,从简单拼贴到立体浮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传承展望:让非遗扎根青春土壤

活动现场,学生们围坐案前,手持麦秆、剪刀、镊子,在王峰老师的指导下开启创作之旅。“麦秆有正反两面,反面纹理更细腻,适合表现羽毛;正面光泽度高,用来做花瓣更生动。”王峰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们屏息凝神,将麦秆剪成细条,用镊子精心拼贴出麦穗、蝴蝶、枫叶等图案。光影流转中,一幅幅作品跃然眼前。“原来麦秆也能‘作画’!揉、刮、贴、烫,每一步都像在和材料对话。”同学们感慨不断。

学生感悟:在麦香中读懂传承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今天亲手做了麦秆画才明白,传承就在一剪一贴之间。”学生非遗研究员张江婵说道。社团负责人郭子龙也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出“非遗+”系列活动,通过“技艺体验+文化解读+创新实践”模式,让更多学子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本次活动延续了晋中信息学院“非遗美育”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理论解码-技艺实践-文化共创”三阶体系,推动非遗从乌马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的“陈列展品”转化为“非遗青春记忆”。

麦秆轻扬,秋韵绵长。当金黄的麦穗化作画中的星辰,当青年的巧思邂逅千年的匠心,非遗的种子已悄然在校园生根发芽。这场麦香之约,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觉醒。期待更多学子执起麦秆,在方寸之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非遗新篇!